发布时间:2021-05-15 来源:成都棕南医院 点击:145
当听到一些人在讨论感情与婚姻话题的时候,通常会感觉到单身的人内在有一种矛盾:“其实我没有真的很想要进入婚姻,但身边的人给的一些压力,会让我不得不去思考关于婚姻的问题。而且,好像结婚,是大家都会走的一条路,所以似乎跟大家一样,会比较轻松。”
你也是这样的人吗?曾经被别人说你很挑、眼光太高、就是不走出去所以才没有机会认识新朋友、或者是朋友一天到晚嚷嚷着要帮你介绍,但都只是说说而已?
其实你比谁都知道,你不是太挑、只是还没有遇到对的人。
可是,当你过度焦虑于“对的人”,反而会让你更看不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,而这样的紧张,会缩减你的注意力。
所以,在找到对象之前,你得先找到自己!
三种自我
根据心理学教授爱德华‧T‧希金斯(Edward T. Higgins)的“自我差距理论(Self-discrepancy theory)”,每个人心中有三种不同的自己。这三种“自己”分别为:
1. 真实“我”(actual self):你现在的样子。
2. 应该“我”(ought self):你觉得别人想要你变成的样子,就是“我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”。
3. 理想“我”(ideal self):你想要你变成的样子,就是“我想成为一个的人”。
爱德华‧T‧希金斯认为,你的“真实我”和另外两者的距离,称之为心理差距(discrepancy)。
如果你的“真实我”没有达到“应该我”的标准,就会有焦虑(anxiety)的感觉;而“真实我”没有达到“理想我”的标准,则是会产生抑郁的感觉(depression)。
举个例子来说
例如说,逢年过节回家,家人都会有意无意地问你的“感情状况”,你因此觉得自己“应该要结婚、有小孩”,所以内心就会产生焦虑的感觉、不想要回家(这是“真实我”和“应该我”的差距);
又例如其实你很渴望一段自在的恋情,可是每一段你过去谈过的恋爱,都让你痛苦万千,这就有可能让你产生抑郁的感觉,觉得自己为什么都遇人不淑(这是“真实我”和“理想我”的差距)。
假如你目前因为单身而烦恼,可以去觉察,内心的这三个“我”所处的位置是怎么样的,你可以参考以下的三种类型:
假设你目前的状况是没有稳定交往的对象,或者是单身的状态,通常你会属于下面这四种类型当中的其中一种:
1. 矛盾型
其实你渴望一个人过,但随着年龄、随着旁人的眼光,别人似乎“不允许”你这样做 ,或者是你内心深处有一个声音一直告诉你,结婚才是一辈子最终的凭依,这会让你非常矛盾,因为其实你并没有想要结婚,可是另外一方面,你又面临了外在的压力,好像非得结婚,才不会被社会给抛弃。
但其实只要调整一部分就可以了——你的理想我和真实我并没有差距,都是单身的状态,但你的真实我跟应该我之间有一个差距。
所以会让你感到非常焦虑, 这时候你该把重心放在“那个应该”上面,跟朋友聊聊谈一谈,是不是所有的社会期待都像你所想像的那样、一定要结婚才是最好的结局?
2. 等待型
你不是不想结婚,而是不愿意强求。
等待型的人其实觉得单身也无所谓,你并没有感受到外在的压力,但是自己却很想要有一段稳定的关系,只是过去都遇到不好的对象,所以现在你会比较谨慎小心,而且也不会因为看到一个还可以的人,就凑合着将就。
你明确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,只是那个人还没有出现 。——显然,这是真实我和理想我有差距了。
在这样的情况下, 你所需要做的事情除了等待之外,还有拓展更多的交友空间 ,例如透过网络、活动、社团、或者是朋友的朋友等等,这样才能有更多的机会,遇到可以和自己契合的对象。
3. 双重焦虑型
不论是外在的压力或内在的期许,都告诉你、你还想要结婚、想要有一个归宿 ,所以你大概不会跟家人朋友在价值观上面有什么冲突,只是你要面临两个压力:
●“我已经很烦了,我也很想要有对象,请不要再逼我了!”
●“我就是目前找不到适合我的人啊,怎么办?”
针对第二个压力,其实化解的方式就像是前一种类型所说的,多拓展交友圈(你或许会觉得用网络交友不太好,但这的确是这个时代另外一种拓展机会的方式,何不给自己一点机会尝试看看呢?)
而针对第一个压力就比较棘手了, 你得先划出自己的界线,当你清楚自己在做什么、就不会被外在的声音所困扰。
当你长期一个人,又习惯自己解决问题、不想麻烦别人的时候,常会显得慌乱、不知所措、甚至有些时候,根本遗忘了自己本来要的东西是什么, 所以不论如何,找你可以信任的朋友,谈一谈关于单身的话题吧,或许能够缓解你的情绪、甚至真的拓展你的交友圈(不过,请谨慎挑选对象,挑错人的话反而会让你更焦虑)。
其实“强求”和“将就”,往往是一念之隔, 当你更能够区分自己是属于哪一种人,更感觉到自己内在的情绪到底是焦虑还是忧郁 ,或许你就更有机会可以自在地拓展自己、进入一段真正让你感到安心的关系。